自去年“雙碳”目標提出后,碳達峰碳中和以燎原之勢“席卷”各個行業(yè) ,點燃了各行業(yè)一“碳”究竟的熱情。
據北極星碳管家網統計,近一年時間,已經有近40家碳中和科研院所相繼成立,低碳學院、碳中和實驗室、碳中和研究中心已經如雨后春筍一樣占領了高校及企業(yè)的高地。
碳中和科研院所紛至沓來,究竟是趕時髦還是抓機遇?
碳中和科研院所紛至沓來
據分析,從發(fā)展前景看,2060年實現碳中和共需要約136萬億元投資,除政府出資外,需要引入大量社會資本,更多地依靠市場來發(fā)揮作用,全國碳交易市場規(guī)模預計將達3000億元,無疑是一片廣闊的藍海。
雙碳目標提出后,政府、各大高校、企業(yè)都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其中有的在觀望,而有的則搶抓機遇、現行一步。
如南京市政府聯合東南大學等有關方面于去年12月率先成立長三角碳中和戰(zhàn)略發(fā)展研究院,成為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機構;同樣于去年12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是全國第一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
“風口”之下,各行業(yè)都對碳中和趨之若鶩,都想進一步了解碳中和,因此,幾百家碳相關的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百家爭鳴”,好不熱鬧。
而這些培訓機構中,有的甚至沒有師資力量,亦沒有教學經驗,逮著機會先大干一番,割一波韭菜再說。
既然這些培訓機構不夠規(guī)范,那么就從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方面著手吧。
誠然,一個新興領域的全面開花必然要充分吸收優(yōu)秀的人才,而高校則是人才輸出最有力的陣地。如何發(fā)揮高?;A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地作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教育部出臺了相應政策。
今年7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的文件,提出碳中和人才培養(yǎng)提質行動、碳中和基礎研究突破行動、碳中和關鍵技術攻關行動、碳中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行動、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行動、碳中和國際合作交流行動、碳中和戰(zhàn)略研究創(chuàng)新行動等七大行動,旨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根據政策,在未來10年內全國各大高校都要建立碳中和相關的專業(yè)和研究院。
政策的下達再次催生了一大批高校的行動,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云南大學、南京工業(yè)大學等紛紛行動起來,碳中和研究院相繼揭牌成立。
據北極星碳管家網不完全統計,近一年時間,已經有37家碳中和科研院所相繼成立,低碳學院、碳中和實驗室、碳中和研究中心已經如雨后春筍一樣占領了高校及企業(yè)的高地。
院所蜂擁而至!趕時髦or抓機遇?
雙碳目標的提出吸引了各行業(yè)的獵奇心,大家都想在萬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但對于這一新鮮事物,大家又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對于具體的實現路徑大家也都在摸索之中,沒有人能夠做到說一不二。因此,建立碳中和研究院所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國家和民眾需要一些權威的、方向明確的指導性觀點、意見。教育部設立頂層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和頂層設計研究團隊,搭建共享學習平臺,都是為了這一目標。
第二,有利于技術攻關。國際能源署(IEA)2021年的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能源行業(yè)的路線圖里,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中,50%目前尚未成熟,需要進一步研發(fā)提升。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還有很大的技術攻關空間,要從現在開始籌劃布局。
第三,滿足學科的專業(yè)性要求。碳中和的實現需要能源轉型,而能源轉型研究本質上就是交叉學科研究,因為它需要綜合能源系統、氣候變化、能源部門技術與經濟層面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的知識,所以,目前的各學科無法滿足碳中和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性需求,設置專門的研究院才能夠滿足學科的專業(yè)性要求。
因此,在小偵碳看來,高校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更多的是承擔培養(yǎng)人才、技術攻關的責任,讓這一藍海市場更加規(guī)范有序地發(fā)展。
誠如賀克斌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如果說清華已有的碳中和技術領域的科研成果與工作基礎都是‘珍珠’,那么碳中和研究院就要‘把珍珠串成項鏈’,集中優(yōu)勢力量在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無論是承擔時代使命,還是促進學科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技術突破,清華都責無旁貸。擔當本身就是學科發(fā)展的最大機遇,承擔時代責任正是一個學科成長的最好發(fā)展機會。因此,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不是趕時髦,而是敢擔當。清華追求的不是干事,而是干成事、干成大事?!?/span>